足迹•驻村干部的故事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专题频道 - 足迹•驻村干部的故事

2000个日夜,他将青春绽放在这片土地上


——记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金鼎公司驻村干部 刘瑨

打印本页

字号:

日期:2022-04-19

来源:晋能控股集团网站

  王莽岭层峦叠嶂,棋子山钟灵毓秀。

  山大壑深的南太行给陵川带来秀丽风光的同时,也造成了很多农村地区发展的滞后。位于陵川县东南部山区的西八渠村,是晋城市重点扶贫开发村之一,隶属于潞城镇,距县城12公里。全村124户365位乡亲在3.5平方公里的山场上苦苦经营,终因种种制约而长期生活贫困。

  地下无资源、地面无企业、创收无来源,村集体经济则为“零”。全村79户贫困户、251个贫困人口更是家无一条经济门路、身无一技之长。脱贫致富更是天方夜谭。

  “进村第一天看到以上情况,当时我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。”谈起刚刚来到西八渠村时的所见所闻,刘瑨不无感慨地说“基础设施差,环境脏乱差,村民思想保守。”

  2015年8月11日,是刘瑨到西八渠村挂职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天。面对村组干部和村民怀疑的目光,以及全村高达70.1%贫困发生率,他茫然失措,不知从何入手。这时,村里老支书苏锁富语重心长地对他说:“娃,咱们南太行有句谚语‘铁不炼不成钢’,组织上为什么派你来,就是叫你‘淬淬火’,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啊。”

脚下沾着泥土,心中装着村民

  万事开头难,作为一名“新人”,刚到村时,两委干部有时半个月都找不着人,想要在这样落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成就一番事业更是难上加难。

  开完组织对接会,刘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,带着行囊住进了西八渠村。收拾好村委会的破木板床,打好铺盖,通过到老党员、支部委员、群众代表、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,征询他们对村子发展的意见建议,进而掌握了西八渠村的地理地貌与民情民意。

  “科技兴农”是根本。刘瑨带领10余名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郑州、新乡、晋中等地,考察学习了食用菌项目和经营管理技术,借鉴外地的致富经验,集思广益地制定出西八渠村《2016—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》《集体经济破零实施方案》《村级党建工作规划》,为帮扶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  脱贫致富首先要找到制约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,通过调查发现,村党组织存在一定的涣散现象,于是,刘瑨利用互联共建党员学习讲堂平台,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措施向全体党员延伸。争取专项经费对村委办公楼进行改造、整修,将原有的活动阵地按照党员活动室、两委办公区、综治中心、脱贫攻坚办公室进行功能分区,各室制度上墙、公开栏显眼。投资3万多元整修村广场,让群众活动有了场所、党员学习有了地方。依托帮扶单位投资45万元打造全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,实现“阵地”大升级。村民们都说,有了坚强的党组织,群众就有了主心骨。

要“输血”更要“造血”

  刘瑨深知,要想尽快帮助西八渠村脱贫,不仅要“输血”更需要“造血”。因此,结合陵川气候环境,村支部确定了发展食用菌种植特色产业。

  想搞产业没有启动资金,刘瑨就跑回“娘家”——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产业扶贫办递交了香菇产业可行性报告,在装备制造集团的大力支持下,争取到了80万的扶贫资金,回村以后,他和村两委干部分工领着干,平整场地、开挖土方、装卸材料,手上的活儿一刻都没停,让党员群众对这个年轻干部刮目相看。

  香菇大棚建好了,菌棒怎么办?技术指导又靠谁?刘瑨又马不停蹄地联系帮扶单位帮承包户运送菌棒,不懂技术,就多次邀请农业技术员前来指导香菇种植技术。

  温度多少合适,湿度多少正好,什么情况出花菇多,什么情况容易出平菇,香菇如何保鲜,短短的半年时间,刘瑨俨然成了香菇专家!

  酒香也怕巷子深。一茬一茬的香菇产出来了,销路又是个问题。刘瑨便一面通过朋友、熟人、单位小批量零售,一面带着样品到省内外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跑推销拿订单。

  优良的香菇品质赢得了客户的赞许,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,现在郑州、焦作、长治、晋城的客户络绎不绝。

  郎建锋是西八渠村首批种植户当中的一个,他逢人就高兴地说:“我原来就是打个零工,工作不稳定,收入也无保障,我家通过种植香菇,除去成本,一年能挣2万多块。”

  与此同时,“自力更生、摆脱贫困,改善民生、共同富裕”等标语贴满了西八渠村,也正是大家向贫困宣战的铿锵誓言。

  栽下梧桐树,引来金凤凰。村集体和村民尝到了甜头以后,村支部追加投资260多万元新建20栋食用菌大棚,初步建成了西八渠村食用菌示范园区。其间,陵川县绿丰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苏文实地了解后,主动提出与村里合作发展食用菌项目,投资200余万元新建菌棒厂一座及29栋食用菌大棚,形成了年产香菇50余万斤、产值250万元的规模产业。

  “如今,西八渠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近10万元,解决劳动力就业50余人,务工村民每年可增收5000多元。”潞城镇党委主要领导对刘瑨推进西八渠村的发展成效如数家珍。

做乡亲们心中的“贴心人”

  除了产业帮扶村民,刘瑨还竭尽所能为大家办实事、做好事。贫困户的孩子读书,经济上有困难,刘瑨帮助申请落实6000元助学金;村里残疾人、特困户生活困难,刘瑨请残联、民政的工作人员上门提供便民服务,并将他们纳入五保、低保或临时救助。此外,他还组织联络社会爱心力量定期开展爱心支教,并争取了集团公司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4万元,开办了西八渠村爱心扶贫超市。

  脱贫感谢党,致富不忘国。在村里开展的“讲好身边故事、提振脱贫信心”活动中,刘瑨鼓励村民踊参加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和村里的可喜变化。不仅如此,他还争取资金80余万元,实施了全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,新增绿化面积2800平方米,先后建设了公共厕所、老年日间照料中心、出村道路硬化、自来水网改造、文化活动广场扩建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,真正实现了“建强组织、产业兴旺、环境优美、村风文明、百姓心气顺。”

  五年栉风沐雨,五年风雨兼程。2017年,西八渠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,2018年底实现整村脱贫。建档立卡户全部实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和饮水安全。全村贫困发生率降从2015年的70.1%降为2019年的“零”。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从2015年不足2500元提升为2020年人均7295元。

  多少个日夜的主动请缨,从城市转身山沟,只为如期建成小康社会;多少个日夜的忘我奋斗,从机关转战村组,磨砺青春光彩,刘瑨在奋斗历练中成长,用实际行动践行属于他的初心与使命!

( 作者:任晓娟 刘瑨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