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团要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集团要闻 - 正文

塔山煤矿下井记

打印本页

字号:

日期:2023-01-30

来源:人民日报

  2022年,山西煤炭产量超13亿吨,占全国产量近1/3。

  据2023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,每天约23万工人日夜奋战在井下一线,日均产量达到356万吨,以长协价保供24个省份电煤6.2亿吨。

  春节前夕,记者来到山西大同,探访了晋能控股集团旗下的塔山煤矿,深入井下490米的煤炭生产一线,展现真实的智能化煤矿与煤矿工人的日常。

  1.下井原来可以水平进

  下午5时,记者在塔山煤矿综采预备队副队长李华的带领下,跟随当日的检修班组下井,完整体验矿工的工作流程。

  第一步是换衣服。在更衣室,记者一件件穿上专业的工装——毛衣、外套、裤子、手套、袜子、雨鞋,可谓严严实实。戴上头盔后,李华随即递过来一个红色外形的氧气自救器。“挎上!”记者顿时感觉腰间处一沉,起码有10斤重!

  “别忘了定位器。”李华又把一个黄色小方盒放在我们口袋。挂上探照灯,领子里围上白毛巾,带上防尘口罩,终于武装齐全。后来下井,记者才明白,每一样装备都是有用的。

  接着就是直接乘车前往井下。没错,不是垂直下井,也没有传说中的猴车,而是一辆普通卡车模样的无轨胶轮防爆车。坐在铁皮车厢内,煤灰的味道好似机油一般,弥漫在周围。驶入主井口,沿着一个水平方向的隧道,不断呈下坡向里延伸。

2B5F9

图为记者准备乘坐身后的胶轮车入井

  “路还长着呢,可以休息一下。”听到李华提醒,记者却又好奇又兴奋,到处张望。车辆一路在主巷道上前行,身体随着路面的颠簸不断摇摆。顺着车内的小窗望去,井下巷道纵横,仿佛是一个迷宫。

  “二盘区左翼200米”“辅巷500米”……标识牌在巷道内能不时见到这样的标识牌。不仅如此,在五六米宽的巷道内,竟然还有红绿灯。“和地面是一样的,有会车、规避等问题,井下同样要有交通秩序。”就在此时,对面迎来一辆车,我们的车向右边的硐室内拐了一下,以作避让。

  随着进入到一些小巷道,墙壁上的挂灯也不见了,只能看见层层块块的反光条折射出淡淡的光亮。终于,在45分钟之后,我们来到了目的地——8119工作面的巷口。

  “欢迎来到采煤一线,这里是地下490米。”李华说。

  2.什么是工作面?

  本以为,会直接到达一个采煤轰隆的地方。没想到,还是得走。

  “看到这条巷道了吗?咱们还要步行1.7公里。”李华用探照灯向前晃了晃。只见巷道右边是一条长长的皮带机,左侧留下约两三米宽的空间,头顶与两侧是水泥喷浆的壁面,而前方却什么也看不到。

  步步前行,风声在耳畔响起,这是井下的通风系统在运转。寒冬季节,却并不觉得冷。据李华介绍,大部分时间,靠近工作面的温度是比较高的。

  雨靴不时在几厘米的积水中,和着煤泥发出踩踏声。一边走,李华一边给我们介绍起“工作面”这个概念。在塔山矿井下,目前有4个盘区,每个盘区有若干工作面。工作面,一般是一个U型的立体面。我们车进来的巷道是一条辅巷,两侧分别有一条放置工作面皮带的巷道,与辅巷垂直。煤炭从两侧的工作面皮带运输到盘区皮带,再经主井皮带运出。我们正在行走的,就是其中一条皮带巷道。

20951

图为李华手绘的8119工作面示意图,记者从左侧2公里长的巷道口步行前往采煤机所在地。

  两条皮带巷道之间的,就是我们要前往的——宽260米的采煤面。

  在两侧的墙边上铺设着许多管道,李华一一介绍。“这是瓦斯抽采管道,通风的;这是乳化液管,给支架提供动力的;还有这些线路,是电缆。”在井下,电力与设备是很重要的,一旦停电,照明、生产、安全都会出现问题。

  突然,右边墙壁传来轻微声音。循着探照灯,记者发现,不远处一名工人正在维修墙壁面的一处管道。“不会觉得黑吗?要不是打灯,我几乎都没注意到他。”对记者的问题,李华笑了笑说,这条巷道,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走的。

  一个人走?记者仿佛想起了什么,转过身回头望了望。此时,路程过半。来时走过的路,一片漆黑,伸手不见五指。唯有风。

  3.巷道里的智能化

  还没走到工作面,在路上的我们就体会到了“智能化”的存在。塔山煤矿是山西智能矿山的一个示范煤矿,年产能达2500万吨。智能化,可以说是一个关键。

  巷道左侧,不少设备与电缆放置在可以移动的平板车上。李华说,现在许多设备进行了改造。当有故障时,设备会自动显示出故障信息。

2C042

图为井下工作人员正在调整检修机器人数据

  在离采煤面约300米处,我们看到了一个移动操作车,这里是井下的智能控制中心。

  电工孟永付在这时接到了工作面的指令。“控制中心,灯不亮了,送一下电。”“已经叫维修工了,正在排查。”

  控制中心内,有几台屏幕,上面有采煤机、皮带机、转载机等各种机器监控数据,并与地面的智能调度中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。“我们主要通过观察电流值是否正常来判断机器状况。比如,一旦有皮带超载等问题,我们可以在这里实时甚至提前控制采煤量,防止皮带停机等情况出现。”

21F47

图为地面智能调度中心,工作人员正在记录井下皮带有关数据

  李华介绍,目前主运输皮带处已经安装了华为AI机器,可以精准识别异物。工作面上,也正在普及更多AI应用场景,做到各类数据的采集。不少硐室内,安装上了巡检机器人,可以对设备进行360度的高清监控,发现故障问题后,地面调度可以直接控制设备开关与调整参数。

  几分钟后,我们来到了采煤面。在巨大的液压支架中间穿行,右侧是目前正在切割的采煤面,高3米多的煤壁黑的发亮。支架左侧,是许多斜撑的顶板。记者小心的在支架间挪动身体,突然传来“哗啦”几声,紧接着是沉重的砸击声。

1873A

图为采煤面

  “是煤炭自然掉落,不必紧张。”看到记者有些惊恐的表情,李华拍了拍记者的肩膀。“塔山煤矿是特厚煤层,煤层厚度达到15米。液压支架的两侧,分别用采煤机割煤与顶板放煤的方式进行生产。放煤与割煤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3比1。”

  记者发现,在工作面,液压支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,它也几乎占据了我们视野中的大部分空间。当采煤机切割时,支架通过控制千斤顶,上下升降,前后伸缩,进行顶板支护、推动刮板输送机,实现切割接煤。换句话说,液压支架推动着工作面不断向前。

1A0C9

图为采煤面液压支架工作示意图

  “液压支架的智能化是最明显的。”李华颇有感慨,谈起了自己的工作经历。

  李华最开始就是一名支架工。那时候,李华刚参加工作,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支架上的13个手把上,做各种不同操作的动作。随着采煤机组不断前进截割作业,李华与工友们要在众多液压支架中不断变换位置。“一个人只能操作一个支架,得不停跟着采煤机往前跑,每次都是满头汗。”一个动作需要至少十公斤的力度,一个夜班下来基本要完成几千次动作,手掌心起茧子是常事。

  后来,塔山煤矿推进智能化建设工作。支架上的把手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键盘。支架需要的劳动力比以前节省了一半。“这就是我们的电液控,一个人可以同时操纵9个液压支架,不仅人不用跑动,也更安全。”李华说的键盘只有巴掌大小,上面标注着各种操作名称。“这个得学程序吧?”记者好奇的问道。

  “是得学,但实际操作也没有那么难。”李华是塔山煤矿第一批智能化操作培训班成员,包括采煤机、液压支架等在内,如今都要靠遥控和键盘,而不是体力劳动。“我们就跟着厂家学,然后学中摸索,传帮带。”

  4.采煤与“切豆腐”

  检修班跟班队长陈文新,正趴在巨大的双滚筒采煤机上,进行例行的检查。“瞧,这是截齿,今天已经换了7个了。”陈文新正在换的是采煤机的齿轮零件,也是最常磨损的部件。

  大问题不常见,小问题每天都有一堆。乳化液的液管更换、电液控漏电,还有刚刚的截齿脱落。“但现在比以前可方便多了!”陈文新从采煤机上下来,脸面上一层煤灰,拍了拍手说,“比如电液控屏幕上显示漏电,我们直接就知道要检查电缆情况了。”

17179

图为李华正在操作有关机器,键盘为电液控

  几分钟后,采煤机运转了起来。齿轮不断切割着煤面,掉落的煤块顺着下方两条铁链组成的刮板输送机不断运转。记者发现,采煤机在前行切割的同时,截齿里不断喷洒出水线。“这是为了减少煤灰。在开采前我们也会给煤层注水。”李华说。

  在切割的时候,煤块掉落的声音、机器运转的声音,都混在一起,人与人的交谈声根本听不清楚。看着眼前的采煤机,李华介绍,之前的采煤机司机,需要一直盯着煤壁的采高与底板的平整程度。虽说是机械化,但是人也比较累。

  后来,机械采煤变成了记忆采煤,工人们演示一遍标准化的采煤作业动作,机器能进行学习重复。“近两年,已经算是电脑采煤、程序采煤了!”李华介绍,皮带司机可以根据工作面情况修改节点参数,不断优化程序,通过设置合适的点位来提高效率。

  采煤机在宽260米的采煤面来回运动、切割。但是8119的工作面长度却足足有2000米。“我们已经采了将近400米了,目前推进的方向就是我们来时走的那1.7公里的巷道。”李华说。也就是说,工作面的采煤,就像是切一块豆腐,作业横截面的宽度是260米,依靠0.8米厚的滚筒不断像切豆腐一样切割,让采煤面变得越来越“薄”。

  不知不觉,已到返程。记者看了看表,将近夜晚12点。出了井口,记者感到乏累,恨不得马上洗个热水澡,再饱餐一顿。“每一吨煤都出的不容易。”记者由衷发出感叹。

  此时,外面的大红灯笼和树上的霓虹,把整个院子照的通亮。记者想到,祖国大地上的无数灯火、每一吨煤炭的生产,都离不开李华、陈文新这样的生产工、陈文新这样的检修工、孟永付这样的电工,还有那些在黑暗中独自正在工作的工人、技术员。正是他们一年又一年的岗位坚守,我们的家才能平静、温馨。

( 作者:乔栋 郑洋洋 )